賴振南 | 《宇津保物語》中歷史性敘述的痕跡―以檢討「俊蔭」卷為主軸― |
---|---|
曾秋桂 | 日本文學研究融入SDGs之視點,以探究多和田葉子小說《太陽諸島》 |
齋藤正志 | 川上弘美《水聲》中〈夜啼之鳥〉的多義性解釋 |
孫愛維 | 新冠肺炎下交換留學生對於支援需求之研究初探-以訪談資料為主- |
陳昭心 | 讓步的「さえ~ば」與非讓步的「だけ~ば」 |
林蔚榕 | 利用文字探勘分析「專家精神」之要素―以專家們認為的「何謂專家」為事例― |
范淑文 | 『三四郎』『那之後』的關聯性—由「借貸關係」的視角進行探討 |
---|---|
林淑丹 | 《浮世畫家》的邊界:文化沖積與變奏 |
黄如萍 | 「脫序」-村上春樹〈品川猴的告白〉論- |
中村祥子 | 「台灣歌壇」詠歌中所見之日本文學、文化的影響:以2015年「台灣歌壇」之後的台灣人會員的詠歌作品為研究對象 |
龜田俊和 | 鎌倉~南北朝時期之彥部氏的動向,及其對同氏武家名門之敬意 |
簡中昊 | 大鹿卓研究-以戰前昭和期的現代主義文學為視角- |
---|---|
吳勤文 | I Am a Cat中的「不可譯性」:主體性・作品類型・藝術・文本規範・宗教性 |
林立萍 | 從形容詞思考日本昔話詞彙―以基本度・品詞比・語意領域為線索— |
陳昭心 | 從「名詞+だけだ」來觀察「量」與「質」的交錯―兼以中日對照的觀點― |
陳嬿如 | 關於日文母語話者的第三人稱代名詞使用傾向與容許度―以是否有性別相關訊息的觀點分析― |
賴振南 | 《宇津保物語》中的俊蔭女兒人物造型―「天人」格、「国母」格的理想女性形像― |
---|---|
楊琇媚 | 庄野潤三「游泳池畔的小景」:著眼於作品中的性別不對稱 |
洪心怡 | 台灣日語學習者的日語長/短母音聽辨研究―音節位置、重音類型、半母音的影響― |
陳文敏 | 高級日語聽力練習課程修課學生對於Kahoot! 之意見 |
伊藤佳代 | 培養地方感為目標之語言文化通識課程教學實踐:以USR計畫台日連結實踐場域為例 |
林淑丹 | 浮游記憶的深處:論石黑一雄《群山淡影》 |
---|---|
曾秋桂 | 全球時代視域下的生態女性主義視點閱讀多和田葉子《來自星星的訊息》: 聚焦於「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含意— |
徐佩伶、菊島和紀 | 日語名詞並列詞組中之「と」重複形的句法特徵探討 |
林蔚榕 | 從日本文化理解教育的觀點探討「Omotenashi」—利用漫畫為素材的可視化試行— |
黄如萍 | 日影丈吉〈老鼠〉論―台湾的「空間」― |
---|---|
鄭家瑜 | 《日本書紀》中之「齊明紀」的記述方法―以「大規模土木工程」與「怪異事件」之相關敘述為中心 |
林欣慧 | 麥生本系統《源氏物語》須磨卷之文本―由異文所依據之資料來源見其生成背景― |
陳昭心 | 「さえ~ば」與「~ば」的不同之處—如何表現「最低條件」― |
賴振南 | 《宇津保物語》中的理想男性形像―八面玲瓏的仲忠人物造型― |
---|---|
曾秋桂 | 全球時代視域下的生態女性主義視點閱讀多和田葉子《在地球各角落發光發亮》:提示共築無國界的新夢想 |
范淑文 | 村上春樹《神的孩子們都在跳舞》中的暴力―以〈有熨斗的風景〉‧〈泰國〉為探討文本 |
武知正晃 | 近期的日本國學研究再探―從「國民國家論」的理解角度視之― |
落合由治 | 文本探勘用之於日語相關人文類研究方面的質性研究應用與課題 |
服部美貴 | 在日本成長日台混血升學進入台灣的大學之過程 |
賴振南 | 《宇津保物語》中音樂所形成的友情共同體 |
---|---|
張文薰 | 從「異國情調」到「文人意識」——佐藤春夫之「支那趣味」研究 |
林欣慧 | 麥生本系統《源氏物語》的校訂態度―由初音卷與胡蝶卷中與玉鬘相關的描寫觀之― |
林慧君 | 有關漱石作品中的日語外來語表記之考察―以〈ランプ〉為例― |
簡曉花 | 關於明治武士道之一考察―《現代大家武士道叢論》與浮田和民之武士道 |
曾秋桂 | 從女性生態主義觀點閱讀村田沙耶香《超商人類》:有關學習型人工智慧AI類型主角的誕生 |
---|---|
林淑丹 | 抵抗的形態:論久生十蘭的《母子圖》 |
王憶雲 | 解讀岩野泡鳴「五部作」《斷橋》之附錄─著眼於文本生成的過程─ |
陳萱 | 日影丈吉的殖民地台灣經驗——推理小說《内部の真実》中的台灣意象 |
何資宜 | 太宰治「越級申訴」試論─從創作手法觀見作者的創造與讀者的想像─ |
落合由治 | 從連結AI自然言語處理研究觀點來論多模式領域中之日本語研究未來展望 |
賴振南 | 《宇津保物語》中琴所形成的共同體 |
---|---|
范淑文 | 文學作品中的飲食文化―夏目漱石與村上春樹各自反映的〈時代性〉以〈白馬〉為例 |
黃翠娥 | 野上彌生子的台灣觀點研究―以〈台灣〉為探討中心― |
鄭家瑜 | 日本上代文献之異類女房説話的母題與特徵―以豊玉毘賣・肥長比賣為中心 |
林長河 | 商務日語教育非語言傳達教學內容之研究―以商務禮儀為中心― |
孫愛維 | 關於明示性之訂正回饋對學習非現場指示詞的影響―直接訂正及元語言訂正之比較― |
黑田秀教 | 從懷德堂看華夷論之超克―以中井履軒《辨妄》為線索― |
蔡宜靜 | 小說創作題材的來源與異國旅行實踐的關連―以井上靖、松本清張和司馬遼太郎三者間的比較― |
---|---|
廖秀娟 | 真杉靜枝<理歐哈庸的溪谷><囑咐>論-以小說中白百合為切入點- |
林欣慧 | 《源氏物語》的異文―以麥生本、中京大本及阿里莫本系統為主― |
古賀悠太郎 | 關於第二人稱與第三人稱之間的視點序列―以「てやる/てくれる」句型爲例― |
林慧君 | 關於造語成分的縮略形日語外來語詞素―以生產性較低的詞素為主― |
藤井倫明 | 作為「身學」的日本儒學──以山崎闇齋的「敬」說與太宰春臺的「禮」說為考察中心 |
龜田俊和 | 近代彦部家的家史編纂事業 |
賴振南 | 日本平安朝物語文學中服裝的作用―關於其視、聽、嗅覺性的審美觀― |
---|---|
陳美瑤 | 「性人類」的敘事欲望-以桐野夏生《殘虐記》《異常》為例- |
范淑文 | 川端文學與繪畫的交響——以〈白馬〉為例 |
洪瑟君 | 金子光晴的南洋放浪體驗—以《馬來蘭印紀行》為探討中心 |
林立萍 | 從出場人物探索日本昔話詞彙特徵—以《赤鳥》雜誌童話為討論材料— |
服部美貴 | 在台灣以日語為傳承語言教育團體的現況與課題 |
楊素霞 | 原敬的內地延長主義及其實踐―臺灣與樺太的殖民地統治機構的建構― |
黃美惠 | 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的社會秩序的形成――以地域自治組織的組成為中心 |
陳美瑤 | 女性冷硬派小說中的性與暴力-以桐野夏生《OUT》為例 |
---|---|
王憶雲 | 「問題文藝」與早稻田派—探討與日本自然主義的關係— |
齋藤正志 | 「竹」的「斎宮」與「月」之「皇女」―『大和物語』的『竹取物語』引用― |
楊錦昌 | 《平家物語》〈うた〉與〈物語〉間的論述:以巻一「鹿谷」為中心 |
黃翠娥 | 德富蘇峰的視角與台灣的記憶—以《臺灣遊記》為中心— |
何資宜 | 太宰治「清貧譚」試論―登場人物的改寫與同時代東亞情勢之關連― |
林慧君 | 日語外來語詞素「-コン」 |
黑田秀教 | 不「盡信書」之儒者─中井履軒的経書觀─ |
曹景惠 | 鎌倉至南北朝時期對《佛法大明錄》的受容 |
---|---|
賴振南 | 從視覺審美觀發展至聽覺、嗅覺審美觀―以平安朝初、中期的創作物語為探討主軸― |
鄭家瑜 | 日本上代文獻之蛇婿入説話的母題與特徵 |
坂元小織 | 水村美苗從『續‧明暗』到『母親的遺產』之軌跡ー作為「遺產・贈與」的「日本近代文學」ー |
范淑文 | 川端文學中繪畫的作用——以「晚霞中的少女」與「曇花」為文本 |
林長河 | 台灣日語系自國文化介紹相關科目的課程設計ー現狀與課題ー |
中村香苗 | 魚缸式訓練之討論技巧習得--日語L1和L2會話者的討論實例研究-- |
楊素霞 | 日本統治樺太初期經營方針的摸索:以特別會計制度架構為討論中心 |
田世民 | 脇蘭室的思想ー向聖賢學習修己治人之道ー |
河尻和也 | 城市、舊習、犯罪 —閱讀〈龍山寺的曹老人〉系列戰後三作品— |
---|---|
楊錦昌 | 試探《平家物語》中「歌物語式」様式 |
洪瑟君 | 高見順的南洋作品探究 ―以與《高見順日記》的比較為探討中心(Ⅱ)― |
孫愛維 | 關於暗示性之訂正回饋對學習授受補助動詞所帶來的效果 -重述及促進自我訂正之比較- |
黃美惠 | 日本帝國的「外地」地方行政機構與政治統合-領台初期「郡區町村」編制的歷史過程,1895~1897 |
簡曉花 | 關於明治30-40年代武士道論之一考察-以其傳統思想省思為中心- |
永井隆之 | 村落之緣起與脈絡的構成與山伏 |
陳明姿 | 『今昔物語集』裡的犬的故事與中國文學 |
---|---|
范淑文 | 藤村『異鄉人』中的繪畫 ―夏凡諾的〈貧窮的漁夫〉所發揮之機制― |
横路啓子 | 佐藤春夫「霧社」論 ―對於台灣原住民的雙重凝視― |
石川隆男 | 『聽風的歌』中之兩義性 ―「孤立」與「關係建立」― |
盧錦姬.溫雅珺.王福順 | 台灣日語教師的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研究 ―以大學日語教師調查為例― |
青山大介 | 松本豐多《四書辨妄》批判服部宇之吉的意義討 ―《漢文大系‧四書》中看到的安井息軒之政治思想― |
台大日本語文研究第30期版權頁勘誤
由於印刷廠將30期版權頁誤植為29期之版權頁,造成編輯委員名單有誤,請參照附加檔修正,若有造成任何不便,敬請見諒。若有任何問題也請來信或來電連絡。
陳明姿 | 日本文學裡的女性―以上代及中古為主― |
---|---|
新間一美 | 《奧之細道》和能因的「數奇風雅」―在白河關― |
朱秋而 | 試論琉球漢詩的一個面向 ―與中國和日本的漢詩比較談起― |
河尻和也 | 通俗文藝與作家/讀者的欲望 ―以《臺灣鐵道》福田昌夫作品為例― |
林慧君 | 日語否定漢語前綴詞素「不・無・非・未」 ―與外來語詞根結合之派生詞為主― |
林孟蓉 | 關於「咸宜園」中庶民教育形態之探討 |
陳錦清 | 關于八代集羇旅歌的考察 |
---|---|
陳斐寧 | 所謂「宣旨」之女房 ―有關《源氏物語》的史實與虛構― |
陳明姿 | 中日兩國文學裡的「猿神退治」譚 ―以『今昔物語集』與唐代傳奇為主― |
范淑文 | 由芥川龍之介的漢詩觀察他對中國的憧憬 ―以中國旅遊前後之漢詩為主― |
賴衍宏 | 芥川龍之介〈鼻〉材源論 |
洪瑟君 | 高見順的南洋作品探究 ―以與《高見順日記》的比較為探討中心(Ⅰ)― |
賴振南 | 《竹取物語》和《宇津保物語》中的亞洲敘述 |
---|---|
仁平道明 | またその相違ふべし―關於高麗看相人的話的解釋― |
曹景惠 | 方丈記序章小考 |
倉本知明 | 能否擺脫國家桎梏的日本語教育?―以戰時井伏鱒二的語言意象為主― |
林淑丹 | 附身•夢魔的想像空間―論澀澤龍彥的〈狐媚記〉與〈錯夢〉― |
服部美貴 | 有關台日混血兒日語閱讀能力的個案研究 |
深尾圓 | 接續助詞「けど」的用法―電話會話的語料庫做為研究基礎― |
林明煌 | 非日語科系學生的信念、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嘉義大學通識日語學生為例― |
徐興慶 | 帝國日本越境統治下的歷史、思想政策變遷―以台灣、朝鮮、滿州國的日本語教育及「同化」「皇民化」為中心― |
黑田秀教 | 日本古代祖先祭祀之形成―外來思想之影響與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