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黃序
臺灣大學日文系徐興慶教授最近將他近年來環繞著朱舜水思想所寫的研究論文七篇,結集成為一書,定名為《朱舜水與東亞文化傳播的世界》。承徐教授的好意,讓我先讀為快,並寫些讀後感作為序文,我自然義不容辭。
徐教授數十年來研究朱舜水,曾編輯《新訂朱舜水集補遺》(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提供大量保存在日本各地方史料收藏機構的朱舜水第一手史料,大幅補充《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之不足,嘉惠學林,功不可沒。徐教授現在出版的《朱舜水與東亞文化傳播的世界》這部書,是他長期研究朱舜水的成果。我通讀全書,覺得這部書在以下兩方面貢獻最大:
首先,本書運用新發掘的史料,論證朱舜水研究的舊問題,很能推陳出新,言而有據;朱舜水在明亡之後先流亡安南,再轉赴日本,致力於反清復明大業,希望「天日再明,神州復陸」(朱舜水:〈安南供役紀事〉,收入《朱舜水集》上冊,頁14)。他乞師日本(見:今井弘濟、安積覺:〈舜水先生行實〉,收入《朱舜水集》下冊,頁612-624)一事久為學者所熟知,但徐興慶教授在本書第二章運用他在日本九州歷史資料館分館柳川古文書館所蒐集的「安東家史料」第1267、1311 號史料,指出朱舜水曾透過安東省菴向柳川藩主立花忠茂求援精良軍隊一支、槍枝一至三萬等事蹟,使「乞師日本」一事獲具體史料的印證。另外,在本書第七章,徐教授運用他長期在日本九州長崎、京都宇治、水戶等公立圖書館及鄉土資料館,以及相關寺院所發掘的珍貴史料,討論心越禪師與德川光圀、朱舜水及其門人之間的思想交涉。徐教授在本書中充分運用朱舜水流落日本地方檔案館的珍貴史料,提出新的論述,重建朱舜水的相關史實,使朱舜水的歷史圖像更加清晰可辨。
其次,本書不僅以新史料更細膩地描繪朱舜水圖像,更將朱舜水圖像嵌入他所謂的「東亞文化傳播的世界」之中,使朱舜水作為一個跨界(border-crossing)的東亞儒者在多語的(multi-linguistic)語境中的生存圖像更為之豁然彰顯。
徐興慶教授在本書第一章敘述朱舜水流寓日本二十二年(1660~1682)期間與日本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學兩界人物往來之事實,也指出朱舜水在1659 年決定居留日本之前,曾在東亞海域的舟山群島、安南、日本之間,從事三角貿易活動長達十七年的史實。徐教授在本書第五章比較1653 年東渡長崎的戴曼公(1596-1672,獨立性易)與朱舜水的思想,都將朱舜水之「跨界的」思想性格描繪得頗為細緻。
總之,《朱舜水與東亞文化傳播的世界》這部書的出版,不僅是徐教授的朱舜水研究的一個里程碑,也是近年來東亞儒學研究領域的一大收穫。
2008 年9 月3 日
黃俊傑序於臺灣大學
「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林序
1994 年7 月1 日起,我應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系主任町田三郎教授之邀,到該系擔任為期三個月的訪問學人。當臺灣留學生在細數臺灣出身的九大校友時,總會提到徐興慶先生。知道他是九大文學部日本歷史研究所的碩、博士,擔任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的系主任,是研究朱舜水(1600-1682)的專家,已出版《朱舜水集補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一書。1998 年9 月1 日起,我又應中國哲學系新的系主任柴田篤教授之邀,作為期一年的訪問學人,這時,提到徐興慶先生的人更多了。
2004 年3 月,柴田篤教授來臺訪問,徐教授陪柴田先生到舍下拜訪。才知道他已在2000年8 月轉到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任教。當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家用日語交談時,徐教授很少講話,似乎不懂日語的樣子。起先,我感到納悶,不久我已領會到他那種謙沖的處事態度。那天,他很慎重地送我他的新作《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の研究》(京都:朋友書店,2004年2 月)。扉頁夾著一封信,署名「後學徐興慶敬上」。
徐教授自從2000 年8 月轉到臺灣大學任教後,教學和研究環境有相當的改善,研究視野也開拓不少。綜觀徐教授這八年間的學術研究,約有下列數個方面:(1)出版學術專著,有:《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の研究》、《新訂朱舜水集補遺》(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年);(2)發表學術論文,期刊、專書、會議論文合計有三十多篇,以研究隱元(1592-1673)、朱舜水、心越(1639-1695)、黃遵憲(1848-1905)、王韜(1828-1897)等人的論文為多。(3)執行研究計畫,先後完成十數個研究計畫,經費來源包括:日本住友財團、日本交流協會、教育部、國科會、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等研究機構。(4)主編學術論集,已出版的有:《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年)、《東亞文化交流:空間‧疆界‧遷移》(同前,2008 年)等數種。這是凡人所不能及的研究成果。
根據徐教授〈從東亞視域看朱舜水的研究〉一文所作的統計,從1900~2008 年間,有關朱舜水的研究成果,專著有229 種,單篇論文有306 篇。數量可說相當豐富。可惜,臺灣一地的研究的成果並不多。能孜孜矻矻,持之有恆,且不斷發表研究成果者僅徐教授一人。本書是徐教授近年研究朱舜水的七篇論文結集而成,各文大抵反映下列特點:(1)能開發新的論題,如將隱元禪師、獨立禪師、貝原益軒、心越禪師等人與朱舜水作比較,考察他們間思想的異同,頗具創意。(2)資料蒐羅完備,徐教授蒐集朱舜水相關資料相當勤快,且數十年從不間斷,近十餘年間陸續出版《朱舜水集補遺》、《新訂朱舜水集補遺》,即是明證。他所收集朱舜水的研究條目,涵蓋日本、中國大陸、臺灣、美國等地之研究成果,並詳作分析,殊為難得。本書雖非系統性的著作,但皆以朱舜水為中心,兼及同時代的相關人物,且篇篇皆有一定的學術深度。對研究朱舜水和相關人物的生平事蹟、學術思想,是不可或缺的著作。即使研究日本和東亞儒學,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我個人也喜歡研究日本漢學,曾編過日本研究經學和儒學的書目,也譯過三本日本漢學的著作,但畢竟是半路出家,所知相當有限,對徐教授來說,才是徹徹底底的「後學」。徐教授不嫌棄我這半調子,要我為他的新作寫一篇序,這又是他謙沖為懷的表現,怎可不遵命,是為序。
2008 年10 月14 日
林慶彰序於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501研究室
楊序
對關懷歷史的人而言,任何他關心的時代都可能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時代。對關懷明末清初文化的人而言,他當然有理由相信十七世紀下半葉是東亞史上極關鍵性的一個時期。其時北方蠻族大肆南侵,很快的席捲了日本以外的東亞大地,傳統的華夷秩序遭受到空前的破壞。海運東來,新興的海權勢力夾著科技力量、經商慾望、天國福音,不斷的敲擊封閉的天朝大門,也波及了扶桑三島。東亞地區的人民在不由自主的情況下,幾乎全被捲進這歷史的洪流當中。但在不隨人意志轉移而來的災禍中,也帶來了不隨人意志而轉移的新契機。戰爭誠然帶來了破壞,但也激化了文化的交流速度;流離固然造成了悲劇,但也促成了異質經驗不斷的生成。就東亞內部的交流史考量,明末清初文化訊息的異質流動是個極值得注意的現象,朱舜水則是促成此異質流動潮流中極值得注意的核心人物。
朱舜水一生可視為明末清初東亞交流史的一個縮影,在他定居日本前,多次穿梭中日之間,還深入過安南、高棉,他的壯年歲月恐怕不少是在東亞海域衝風破浪中渡過的。明末清初,鴻儒輩出,如金秋夜空的閃爍繁星,朱舜水由於遠離學術社群中心,聲光黯淡,他當時幾乎被遺忘在天文望遠鏡難以照及的光年之外。但曾幾何時,這位被梁任公視為海外「畸儒」的遺民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卻日漸受到重視,在今日學界論起明末清初人物,他無疑地總會列屬於其中最耀眼的明星群。相關的著作不斷出版,紀念會議也屢次召開,朱舜水已是學者人人皆知的一代鴻儒。
研究朱舜水的文章雖多,並不表示「舜水學」的園地已開發殆盡。事實恰好相反,從最基本的朱舜水詩文的蒐集到他一生背景的研究到其思想解析,事實上還有極大的空白知識園地,仍待挖掘。即以最基本的史料而論,我們單單看2004 年臺大出版中心出版的《新訂朱舜水集補遺》一書,即可發現以往出版的各種版本的《朱舜水全集》到底有多不全。此書名為「補遺」,但一補就厚達四百頁,其厚度幾乎已達到以往全集的一半。而可想見的,埋藏在日本各大圖書館、神社、佛寺的未刊資料還會有,仍待有心人士繼續挖掘。
筆者所提的《新訂朱舜水集補遺》的編者也是本書的作者徐興慶教授。徐教授研究中日交流史有年,對朱舜水事蹟更是情有獨鍾。最近幾年,屢渡扶桑。他無視於日本特有的圖書官僚文化之重重關卡,日夜穿梭於各公私文教機構,蒐羅遺文,不遺餘力。有些材料恐怕連朱舜水最親近的門生安東省菴都沒有看過,徐教授有可能是除朱舜水本人外,看過朱舜水著作數量最多的人。但徐教授對舜水學的貢獻不僅止於輯佚,他的朱舜水研究牽涉到的方位之廣,已超出以往的朱舜水研究之水平。
朱舜水活動的時代充滿了各種的苦難,也充滿了各種的期盼,當時的東亞則是充滿了各種變數的地區。與朱舜水幾乎同一時期漂泊扶桑的士子與禪僧,如隱元、木庵、獨立、心越、陳元贇等人,每個人身上都背負著一段淒愴的史實。他們當時在內外情勢的擠壓下,有可能繼續留在中國,有可能隨反清武力進入台灣,也不無可能輾轉走入朝鮮、安南。但造化弄人,這些人不由自主的,陰錯陽差的,最後都匯聚到扶桑三島來。他們以個人的悲歡離合換取中日文化的水乳交融,他們開展出的是另一段淒美壯烈的異域物語。
讀十七世紀旅日儒者及僧侶的詩文,總覺得他們的著作中流動著一股憤懣夭矯之氣,明清之際的歷史脈動按捺不住,仍跳躍於字裡行間。這種悲欣交集、起伏無端的心緒並不隨著他們東渡異國而有所滅損,反而因異國文化因素的介入,更顯得錯綜複雜。徐教授此書細緻的探討朱舜水與其時東渡僧侶以及日本儒者的交往,勾勒情誼始末,析辨思想異同,其論點因多資助於新史料的發現,常能發前人所未發。精微之處,觀者自知。
戊子年中秋
儒賓識於清華
內容簡介
本書以思想交流為核心議題,立足於東亞文化傳播的學術範疇,探討朱舜水於中日文化、思想、政治、學術等方面所起的影響與作用。希望透過對臺灣、中國大陸、日本等東亞三地以及美國歷來的朱舜水研究之回顧,開展相關研究的新面向;並藉由朱舜水與同為越境扶桑的文化傳播者隱元、獨立、心越等禪師以及貝原益軒、安東省菴、德川光圀等日本儒者錯綜複雜的交際往來,審視其間學術主張、思想異同、相互影響等的歷史真相。
以新史料細膩地描繪朱舜水圖像的同時,更將朱舜水圖像嵌入「東亞文化傳播的世界」之思想脈絡中,使朱舜水這位跨界(border-crossing)的東亞儒者,在多語(multi-linguistic)語境中的生存圖像更為豁然彰顯